前些年有媒體人提出“新聞生活化”的概念。旨在鼓勵記者要關注生活、反映生活。在寫作方法上,倡導“講故事”。
我贊成這個提法,只是覺得尚未講得更透徹些。今提出來與大家進一步交流、探討。
因為我們一直提倡記者要深入實際、深入生活,寫出貼近群眾的新聞報道。事實上,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,在這方面做得也是頗有成績的。這是因為形勢發(fā)展了,情況變化了,需要再強調這個話題,促進記者在這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績。毋庸諱言,我們有些媒體人在這方面的觀念薄弱了,深入生活少了,寫出“接地氣”的報道也少了。現在我們再議這個話題,琢磨其中的含義,使“新聞生活化”的概念深入內心,并在實踐中體現出來。
網絡技術的迅速發(fā)展,給傳播帶來巨大的好處。發(fā)稿子之快捷、查資料之方便,都大大超過以往。但這些并不意味著記者可以放松深入實際了,相反倒要求記者更要繼續(xù)深入實際,深入生活。因為實際生活是新聞的源泉,是新聞的原發(fā)地。記者只有在實際生活中摸爬滾打,才能接地氣,知實情,聽真話,進而抓住“活魚”、寫出“冒熱氣”的好報道。時下有些記者滿足于在網上查料、“復制粘貼”寫稿。但殊不知,紙上得來終覺淺,不格其物無真知??!由此說,記者深入實際是個永恒的主題,永不過時。
“新聞生活化”的第二個內容是,在寫作上要善于講故事。講故事體現在諸多方面:寫人物報道要講故事,寫事件報道要講故事,寫成就報道也要講故事。而且“故事”是人的“故事”,人的“故事”就是生活的“故事”。標題是:1元廚房(人民日報海外版2021年01月18日 第 01 版)。
每逢飯口,這條狹窄小巷子就熱鬧起來:三十幾簇爐火上鍋鏟翻飛、菜肉跳躍……空氣中混合著每個家庭拿手菜的香味。這家自助廚房位于江西南昌腫瘤醫(yī)院旁。1元錢,是使用者付給廚房經營者的“使用費”。有一天,一位神情疲憊的婦女來買油條,買完不走,在攤前打轉。“能……能不能借火讓我炒個菜?家里小孩患了骨癌,截肢了,別的都不想吃,就想吃口媽媽做的菜?!?/span>聽了這話,萬佐成兩口子二話不說就答應了。炒完菜,這位母親非要付錢。萬佐成說這是“余火”,不要錢,以后需要可以天天來。時間一長,小巷子能炒菜的消息,就在腫瘤醫(yī)院傳開了,找萬佐成兩口子借火做飯的人多了起來?!懊刻?點鐘就有過來的,最多的時候全部6個爐子都有人排隊,一天三四百人來炒菜?!比f佐成看大家等不過,干脆一口氣買了10多套廚具和煤球爐,一堆切菜板碼得整整齊齊,還配備了食鹽、醬油等簡單調料。起初,萬佐成兩口子靠賣油條貼補爐火錢,病人家屬來炒菜是免費的。時間一長,來做飯的病人家屬不干了。大家實在不好意思讓兩口子往里搭錢,強烈要求收點錢,算作水煤開支。幾經拉鋸,萬佐成和病人家屬們“達成協(xié)議”:日常炒菜收5角錢,逢年過節(jié)就不收錢。這個價格維持了很多年,后來因為物價上漲,又有病人家屬提出漲價,兩口子才勉強把價格調到了1元。小巷子的墻上,有很多電話號碼,這是來做過飯的病人家屬留下的。他們希望,萬佐成兩口子方便的時候去自己家里做客吃飯。“生離死別是最可怕的事情。能幫到大家,心里就很高興?!比f佐成說。就這樣,月落日升,暑往寒來,小巷子里始終炊煙不斷。十多年中,萬佐成兩口子接待的“炒菜人”早已過萬。
這是一篇“新聞生活化”的報道,有兩個突出的特點:
首先,寫人、寫事,充滿著濃厚的生活氣息。該報道通篇充滿著“煙火氣”,老百姓的事兒,老百姓的生活,讓人有親近感。第二,在寫法上采用講故事的路數。文中沒有一般的概括語,而是依據生活的本來面貌平實寫作,敘述清晰,有波瀾,有變化。“新聞生活化”是個概念,更是記者行文的一個理念。讓我們在這方面多實踐,多探索,撰寫出更多更好的新聞作品。
(作者為京城媒體人)